政府信息公开
天水人社(2025第1期)
第1期
总第503期
天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1月20日
矢志不渝坚守为民初心 笃行不怠厚植民生情怀
2024年,天水市人社工作按照“常规工作促规范,重点工作创特色,难点工作求突破,整体工作上台阶”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稳就业、保民生、聚人才、促和谐”各项工作,实现了整体工作稳步提升、重点工作特色创新的目标。
一、紧盯“一个目标”,全力以赴稳就业促增收
坚持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全力抓就业促增收,全市就业大局保持总体稳定,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9715人(剔除自然减员7734人),完成计划的101.83%;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73.64万人,完成计划的100.25%,创劳务收入229.61亿元,完成计划的108.31%。一是着力拓宽就业渠道。制定《天水市公共就业服务规范与工作指南》,从“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就业援助”6个方面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提 服务指导,及时摸清全市项目企业用工需求,建立用工对接机制,发布用工信息2771条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8442人次,完成计划的113.77%,组织“职引未来”“直播带岗”等招聘活动687场次,提供岗位22.95万余个次,签订协议1.23万余人。同时,通过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等政府渠道支持就业9800多人。抢抓春节后务工黄金期,采取“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和“点对点”对接输送等方式,向省外有组织输转劳动力39.2万人;联合发改、农业农村等部门,积极协调县域内重点建设项目、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吸纳本地劳动力就近就业13.98万人,428家乡村就业工厂(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1.45万人。二是强化扶持鼓励创业。建立创业指导“会商厅”机制,引导144名创业导师为1895名创业者提供优质创业指导。积极协调发放各类创业贷款4.78亿元,为创业者提供了金融支持。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天水智慧养老创业孵化平台、甘肃飞鸟创业孵化平台被认定为省级创业孵化平台,清水县评为全省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示范项目县。三是扩大提升品牌效应。按照“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技能化开发、规模化输出、品牌化推广、产业化发展”“六化”发展思路,成功打造“天水麻辣嫂”“清水康养师”2个省级劳务品牌,全市国家级劳务品牌达到5个、省级劳务品牌达到6个。自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以来,全市麻辣烫门店发展到580多家,北京、上海等地新加盟店500多家,直接带动就业5000余人,间接带动全产业链条原料种植、酒店餐饮等15万余人就业。全市11个国家及省级劳务品牌从业人员达到40多万人,品牌效应进一步释放。
二、聚焦“两个关键”,多措并举防风险保民生
以深入开展人社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为契机,稳步推进社保制度改革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切实兜牢民生底线。一是社保改革稳步推进。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改革。持续推进社会保险提质扩面,全市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45.35万人、13.18万人、21.33万人。支出养老、失业、工伤保险金等各类社保基金84.89亿元。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标准,6个县区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分别提升6元、5元、3元、2元、1元,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标准人均达到每人每月167.17元。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为1231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541.97万元。新开工工程建设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达100%,高于计划10个百分点。持续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失业、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管理。建立完善社保经办权责、内控、风险防控等制度清单,严格落实“五审一评估”制度,每月抽取一定比例办理事项进行评估,逐月与卫健、公安等部门进行数据比对,每季度对各县区社保基金运行开展监督检查,有效堵塞了风险漏洞。二是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71.3%,高于计划11.3个百分点。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100%,高于计划10个百分点。建立“双督促、双摸排、双交办、双惩戒”机制,推动“责任落实到位、隐患排查到位、问题处置到位、警示震慑到位”,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和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均达100%,分别高于计划3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工程建设领域欠薪风险防范化解专项行动、治理欠薪冬季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共为5954名农民工追发欠薪9413.08万元(其中协调督促38个政府、国企项目发放拖欠工资3581.94万元,涉及2029人),有力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
三、狠抓“三个重点”,持之以恒提效能优服务
以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以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干部作风持续转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服务水平有效提升,为推动全市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一是持续转变干部作风。坚持“抓班子、带队伍、强管理、促工作”,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加强模范机关创建,深入开展“月月有主题·月月都精彩”主题党日、“人社干部讲堂”“廉政警示教育”等活动,全市人社系统比学赶超氛围进一步浓厚,干事创业精气神得到有效提振,在全省、全国岗位技能练兵比武中都取得了较好成绩,2名干部荣获“全国岗位练兵明星”称号。市政府劳务办公室被“天水市记集体二等功”。加强对管人、管财、管物及重点经办岗位干部交流力度,年内调整交流重点岗位干部70人次,进一步强化了干部历练,激发了队伍活力,规避了岗位风险。二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年分两批次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781名,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达到50%,较2023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人才引进质量不断提升。会同组织部门创新制定《天水市推进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能上能下”激励担当作为的指导意见(试行)》,推动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持续强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新创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进一步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张家川县公共实训基地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三是有效提升服务水平。以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人社服务”为目标,人社政务服务好评率100%,高于计划2个百分点。全市“退休一件事”已成功办理488件,“社保卡一件事”实现公交刷卡、博物馆、图书馆等地刷卡场景应用。申领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达62.35%,高于计划4.35个百分点。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作用进一步彰显,共接受群众咨询1.2万人次,办理高频事项1万多件,有效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群众对人社部门满意度不断提升
(供稿:规划财务科 张玲)
技赢陇原展风采 天水匠才绽芳华
——天水市在甘肃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
近期,甘肃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圆满落幕。作为全省职业技能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水平顶尖且影响广泛的综合性赛事,它吸引了全省各地的技能精英踊跃参与。天水市在此次大赛中表现出色,精心选派了43名优秀选手,参与了37个比赛项目的激烈角逐。最终,18名选手荣获奖牌,凭借出色的整体发挥,天水市代表队的总成绩位居全省第二。此外,天水市还荣获优秀组织单位、优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充分彰显了其在职业技能发展方面的卓越组织能力与积极贡献。
近年来,天水市始终将技能人才培养视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持续发力,不断夯实技能人才培训基础。通过健全组织实施体系、拓宽技能成长通道、打造多元化培养模式,天水市的技能人才队伍日益壮大,众多技能工匠脱颖而出,为全市的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建立精准培训机制,提升技能培训质量。天水市着力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从源头上保障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同时,规范培训机构的管理、评估与退出制度,确保培训质量的稳定与提升。通过健全涵盖培训项目目录、培训机构目录、培训师资目录及培训资源库的“三目录一库”动态调整制度,构建起“1+N+X”技能人才培训组织实施体系。在培训方向上,天水市紧密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领域和市场紧缺行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者等重点群体,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内容涵盖现代农业、全域旅游、生态工业以及“一老一小”服务等多个领域,有效提升了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促进了他们的就业创业。仅去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达2.84万人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技能人才储备。
搭建便捷评价平台,优化技能等级认定。为了让技能人才的等级评价更加科学、便捷,天水市全面推行多元化技能人才等级评价体系。通过扩大遴选范围,积极引入社会评价机构,实现了五县两区技能评价机构的全覆盖,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评价渠道。同时,精选24个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作为技能人才评价的重要补充,帮助劳动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实用的“微技能”,快速提升自身竞争力。此外,天水市还建立了“技能培训+技能评价+薪酬分配”一体化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将培训、评价与薪酬紧密挂钩,充分激发了人才提升技能水平的积极性。在2024年,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共完成职业技能评价5863人,其中职业技能等级认定3679人,专项职业能力考核2184人,8040人取得了相应的等级证书,有力推动了技能人才队伍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创新高端培育载体,锤炼精湛技艺。天水市充分发挥3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个产教融合产业学院、2个公共实训基地以及1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了“3+4+N”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格局。这一格局以现有优势资源为基础,不断拓展延伸,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来,进一步加大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天水市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提的理念,积极举办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为技能人才搭建了提升技艺、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2024年,全市承办竞赛活动13场次,不仅为选手提供了实战锻炼的机会,还带动培养了113名优秀师资。这些师资力量的壮大,为全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为推动全市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撑。
(供稿:职业能力建设科 李豪)
报:省人社厅办公室、政策法规处;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委研究室。
送:市人社局班子成员。
发:各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签发:管林林 审核:王江荷 编校:张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