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秦安县人社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全力做好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管理服务等工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人事保障。全县各类人才总量达5万余人,其中党政人才1607人,社会工作人才267人,农村实用人才3.91万人,高技能人才379人,专业技术人才9096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1人。有省级博士后人才服务基层工作站1个,市级领军人才10名,市级乡土人才38名,陇原人才服务卡持有人员19名。
一、服务发展大局,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四强”行动,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列入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有效缓解了重点行业领域人才急需紧缺局面。一是科学制定引才计划。会同县委人才办制定《秦安县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管理的意见》,健全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机制。聚焦教育、卫健、文化等重点领域,精准设置岗位需求,建立了全县急需紧缺专业目录,在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的科学指导下分步引进。二是紧盯关键时间节点。县领导多次带队赴高校开展人才引进宣传对接活动,采取座谈对接、线上线下宣传推介、现场招聘、集中引才等多种方式,提前与毕业生签订意向协议,掌握引才主动权。三是全面落实引才政策。为引进人才优先晋升职称、纳入干部培养计划和推荐申报人才项目,落实住房补贴,建成人才公寓156套,营造了良好引才环境。2024年,共引进各类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81人,柔性引进省内外专家人才53名,建成名师工作室8个、名医工作室15个、科技专家工作站10个,全县人才队伍结构日趋合理。
二、坚持破立并举,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发挥职称评审对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坚持“破四唯”“立新标”,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建立了以评价条件标准为核心,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推荐考核制度。一是注重实际、科学评价。破除唯学历、唯专业、唯论文、唯科研倾向,突出品德、能力、业绩贡献导向,注重平时考核和工作量的比重,对在技术推广、技术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畅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推荐49人破格获得中高级职称。二是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落实“乡村20年以上评聘中级职称不受指标限制”的规定,2024年为51名乡村教师和2名乡镇农技人员申报了中级职称,解决他们职称晋升难问题。三是规范程序、分类评审。坚持分系列、分专业、严格报审程序,体现各系列、各层级的特点,提高了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规范性。2024年,全县共组织17个系列、101个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职称评审,参评人数717人,评审通过639人,通过率89.12%,其中正高级职称21人,副高级147人,中级289人,初级182人。
三、优化服务保障,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持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及配套政策落实,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一是优化岗位设置管理。强化用人单位自主权,结合各单位职能定位、人员结构、业务需求等因素,科学设定岗位比例,完成新成立10家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的申报备案,实现“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二是畅通事业管理人才晋升渠道。会同组织部门开展了3批次事业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工作,晋升七级职员43人、八级289人、九级9人,有效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规范与灵活并重促人才使用。在教育系统推动“县管校聘”、卫健系统推进“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等模式,促进教育、医疗等领域人才顺畅有序流动。建立急需紧缺医技人才周转编制池,有效保障了县级医疗机构人才需求。四是推进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数字化转型。完成了全县事业单位人事人才系统建库工作,全覆盖采集历史数据9610人,推动数据赋能、细化分类管理,更好满足人才发展的服务需求。
四、强化政策落实,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充分发挥就业政策导向作用,扩大政策性岗位供给,促进高校毕业生等人才向一线流动。聚焦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大力开发政策性岗位资源,政策性岗位累计吸纳552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其中机关事业单位招录及聘用136人,到基层服务项目人员89人,到基层就业项目60人,会同组织、公安等部门选聘社区工作者40人、村文书50人、辅警177人。聚焦解决项目人员编制问题,通过制定年度入编方案消化一批、设立机关事业单位公开招录(聘)专项岗位解决一批、开展事业人员公开选调和村专职化书记招考转化一批等措施,将444名项目人员纳入编制管理。同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和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乡镇工作补贴等政策,有效激发了基层干部队伍活力,把精气神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来,切实为基层治理提供了人才保障。
供稿:秦安县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