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区动态 > 正文

甘肃武山:精准滴灌敲开山区致富的大门

发布日期: 2018-12-11
浏览次数:

金秋十月,甘肃武山县洛门牟坪现代农业矮化密植苹果基地成立三年来,首次获得丰收年,种植的840亩苹果亩均产量达到4000斤,商品率达到89%。苹果因其品质好、糖分高,被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生鲜超市以及大型连锁超市订购,每公斤卖到15块钱,很受消费者青睐。能让干旱山区的牟坪果园增产又增收的秘诀是,县水务局实施的高效节水滴灌工程。

昔日干旱贫瘠的黄土地,通过引水上山,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昔日的不毛之地,成为山区土地走向“三变改革”的助推器,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银山。像洛门镇牟坪矮化密植苹果园一样,武山县已经在蔬菜示范园区、桦林高崖高效节水金银花基地、咀头张沟樱桃园、鸳鸯朱家山花椒基地、东梁灌区等浅山干旱区建成滴灌、喷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万多亩。

干旱缺水:制约着山区农业经济发展

武山是个山区农业大县,全县总耕地面积63.8万亩,其中川水地不足16万亩。境内有渭河及其一级支流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聂河五大支流,聪明的武山人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水利工程,到2016年底,全县川道地区灌溉面积达到15.38万亩。

然而,浅山干旱区39万亩山旱地,由于缺乏水源的润泽,只能种植小麦、油菜等大田农作物,遇上干旱年分,颗粒无收,严重制约着山区农业经济发展。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盘活浅山干旱区的土地,武山县委、县政府把实施“五小水利”高效节水工程作为解决干旱山区灌溉难题、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点,提出产业先行,水利跟进配套的办法,率先在全县土地流转大户种植区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引导群众由传统大水漫灌向现代高效节水农业转变的历史性变革。

如果说,在河谷川道地区大面积推广使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是农业灌溉工程的一次变革的话,那么,在干旱山区引水上山,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则是山区农业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五小水利”:撬开了山区致富的大门

洛门牟坪现代农业矮化密植苹果基地位于渭河北岸的山旱地,是武山县政府与陕西海升公司于2015年合作建设的现代化果业示范园,建园面积总1000亩,目前已定植840多亩。该基地内果树单靠自然降水不能满足果树对水的正常需求,严重影响果树产量和品质,流转土地的基金效益和生态效益受到限制。

2016年,武山县第一批“五小”水利工程就落户在海拔1700米的洛门牟坪现代农业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和海拔1800米咀头高山樱桃园基地,设计节水灌溉面积5899亩。通过在渭河台地修建水源井、提灌送水上山,在项目区修建高位蓄水池、调蓄池、埋设配水干支管线,布设滴灌带、配套机电设备、喷头等给水设施,建成山区高效节水滴灌工程,有效解决了山区灌溉难题。

宋刚刚是土生土长的牟坪人,过去由于干旱缺水,当地平展展的梯田内只能种植小麦、油菜等大田农作物,遇上干旱年分,靠天吃饭的山旱地连投入的种子肥料都无法收回。2015年,土地流转后,他转换身份,成为牟平矮化密植果园的水肥、植保管理员。每天早晨,他会准时打开电脑,通过果园内安装的电子传输器、就能一清二楚的看到园区土壤干湿度。小宋根据数据分析整理后,打开电子阀门,水就自动从管子里流了出来,灌溉时不仅省工、省水、同时实现水肥一体化灌溉。有了水肥的保障,苗木栽植后,实现当年开花,次年挂果,三年丰产的可喜成果。如今,放眼望去,层层梯田里整整齐齐的苹果树,在一排排水泥杆支撑下,沿着铁丝架攀爬生长,红彤彤的苹果挂满了枝头。

据县水务局局长孟瑞祥介绍,“矮化密植苹果树的一次灌溉用水量为1.5方,年灌溉60次,年亩均用水量不足100方,节水效益十分显著”。高效节水滴灌工程的建成,打破了当地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为全县山区农业发展引领着示范带头作用。

今年夏季,咀头高山樱桃园丰收的果实迎来了省内外的客人前来采摘采购,并带动当地群众新建果园900多亩;

在桦林高崖金银花基地,喷灌系统工程建成后,喷洒的水雾在清晨阳光的折射下五彩斑斓,层层梯田泛绿波,绿叶丛中缀满了金银花,黄白相间,美丽极了。正在晾晒金银花的种植专业合作社主人薛占红说,“多亏今年建成的喷灌工程,进入4月份后直续40天没降过一次透雨,我每隔三天打开阀门喷灌一次,有了水源保障、今年亩均收入达到3万元”。引水上山,山地变水田,昔日不毛之地,已成为托起山区农业增产增收的强劲动力。

小农水:助推农业大产业

这些遵循群众需求,精准施策的水利工程 ,已成为最受群众欢迎,能给群众创造财富的民生工程。咀头高山大樱桃 、洛门牟平矮化密植苹果园、山丹镇周庄西瓜、车岸韭菜、南河蒜苗、下康水萝卜等产自不同区域的26种蔬菜,被农业部命名为无公害蔬菜,周庄西瓜因其皮薄瓤厚糖分高,成为享誉陇上果蔬佳品,给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

马力镇北顺村,过去水源不稳定,村民们有很多发展农业生产的想法都没能实现。自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工程后,该村相继建起了2000多座高效日光温室种植精细蔬菜,年创收1900余万元;在东梁山何家湾灌区,当技术人员打开闸阀的瞬间,布设在田间的旋转式喷头水雾喷涌而出,像降雨一样均匀的喷向地面作物,节水工程实施后,东梁灌区昔日被撂荒的2500土地通过流转,成立了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了日光温室种植反季节蔬菜。

灌溉设施的升级改造,促进了传统蔬菜种植业的变革,灌溉保障措施的落实,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有效推进了种植结构的转变,项目实施区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变为蔬菜瓜果种植,由一茬种植变为多茬种植 ,实现了土地常年不闲、蔬果四季有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