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在第二十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武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图片展走进洛门镇蓼阳小学,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武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图片展吸引众多师生驻足观看,展览通过图文并茂的新式,全面展现了我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阶段性成果,完整记录了文物普查工作全过程,充分展示了武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展览讲解结束后,县普查办工作人员开展了武山县文物普查知识有奖问答,现场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工作人员精心准备的试题涵盖了县域文物资源、历史沿革、文物保护法和文物普查知识等内容,并通过抢答奖励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场学生踊跃举手抢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加了对历史文化知识、文物普查和家乡文化工作的了解。

2024年5月14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天水市普查试点启动暨文物实地调查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武山县洛门镇蓼阳村原蓼阳小学古建举行。一年来,武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爬山涉水、翻山越岭,开展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工作,精准掌握全县文物的保存状况,摸清文物资源家底,共实地调查文物点510处,其中新发现41处、复查469处,新绘制文物地图886张,采集文物标本1968件,其中完整标本36件,共拍摄文物照片21655张,调查总行程达22900多公里,文物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此次文物普查成果图片展走进蓼阳小学,不仅是一次文物知识的普及,也是武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一场生动的历史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图片展览、互动问答等形式,让师生们深入了解了武山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激发了学生们对家乡的热爱,提高了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根基。本次“文物普查成果图片展进校园”活动,既是对武山历史文脉的梳理与展示,也是对文化传承使命的践行,将让更多的人关注文物普查工作,共同守护我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历史智慧薪火相传,为武山的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力量。
蓼阳村历史文化链接:
洛门镇蓼阳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物资源丰富,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观儿下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蓼阳两等学堂旧址(原蓼阳小学古建),未定级文物点党家坪遗址、观儿下堡址以及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蓼阳胜利大桥等。
李克明(1903—1952)蓼阳村人,光绪二十九年举人,著名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书法家。曾担任中华民国国会议员、甘肃省教育厅长。著有民国《武山县志稿》等,是武山新式教育的开创者。

李克明
观儿下遗址,位于武山县洛门镇蓼阳村西的二级台地上,经调查发现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汉代遗存;遗址断崖,地面暴露有灰层、灰坑、白灰居住面、陶片、墓葬等遗迹。出土有一级文物——仰韶文化宽带纹彩陶圜底钵、二级文物——齐家文化石祖等一批珍贵文物。1988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儿下遗址

仰韶文化宽带纹彩陶圜底钵

齐家文化石祖
蓼阳两等学堂旧址(原蓼阳小学古建),位于武山县洛门镇蓼阳村,创办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1911年李氏族人李骏业联合车贯朝、李克明等共同商议兴办新型教育,后扩建成立蓼阳两等学堂,为武山培育了一大批人才,是武山近代教育的摇篮,也是县内仅存的一座传统书院遗迹。现存古建筑由过庭、门和两碑庭组成,布局成“品”字形,过庭四面坡歇山顶,南北两座碑庭均为两面坡悬山顶,起脊,檐下东西两面墙各置四扇对开木门一个,其中南面过庭两边立“清授修职郎岁贡宁远李蓼阳先生教恩碑”,东边立“李蓼阳先生生平卒年事及碑。2023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蓼阳两等学堂旧址(原蓼阳小学古建)

左边:清授修职郎岁贡宁远李蓼阳先生教恩碑
右边:李蓼阳先生生平卒年事及碑
党家坪遗址,位于武山县洛门镇蓼阳村党家坪南100米处的南河二级台地上,遗址上散见红、灰、夹砂陶片和残石斧,地埂断面上暴露有灰层灰坑。党家坪遗址是研究渭河流域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的重要遗址。

党家坪遗址
观儿下堡址,位于武山县洛门镇蓼阳村东洛礼公路西侧的二级台地上。堡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25米,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残存堡墙墙基宽约4米,该堡址始建于清末,是研究当地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

观儿下堡址
蓼阳胜利大桥,位于武山县洛门镇蓼阳村村口蓼阳水库旁,桥梁呈东西走向,横跨于南北走向的大南河上,据桥西头所立胜利大桥落成纪念石碑所记,为1956年12月竣工告成。大桥为四孔拱券式桥,现存桥梁于1980年使用混凝土翻新加固,由桥面、栏杆、拱券及孔洞组成,栏杆高1米,桥长66米。蓼阳胜利大桥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时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南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为武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之一。

蓼阳胜利大桥
蓼阳之地,史韵绵长,人文璀璨。从观儿下、党家坪遗址跨越千年的文明印记,到李克明先生兴教济世的赤子情怀,再到蓼阳两等学堂承载的建筑智慧和武山教育的缩影,无不彰显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积淀。先贤的开拓精神与历史的厚重遗存相互映照,既为武山留下了珍贵的人文财富,也为研究本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来源:武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