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区县信息 > 正文

武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金刚寺碑

发布日期: 2025-06-11
来源:武山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点击:

武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在洛门镇金刚村新发现石碑一通。经县普查队初步认定并邀请市普查办专家组成员识别鉴定,确认该石碑为武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新发现,并命名为“金刚寺碑”。

金刚寺寺内现存雍正十年的石碑一通和匾额一个。碑立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二月,碑刻保存基本完整,由碑额、碑身和碑底三部分组成。碑刻记载:“金刚寺由来旧矣,殿桷虽湮而故墟独存,废坠百余年”,可见金刚寺建立年代之久远。全碑四周刻有祥云纹图案以做装饰,强化了其神圣性,即是对“天”的崇拜又是吉祥愿景的表达,不仅有永恒之意,更为艺术审美的载体。碑额外轮廓呈圆弧形,顶部采用单线阴刻雕刻工艺,刻有喙部相对的仙鹤图案一对,线条流畅轻盈,形象自然生动。仙鹤下方刻有篆体“功德远志“四字,字体古朴典雅,章法排列规整,似有汉印之风。碑身正文为楷体,共计488字。碑文由王希曾和符御世合作所撰,王海云书丹。王希曾,据清乾隆宁远县志记载:“自乾隆元年起至二十五年止,任宁远知县。浙江会稽人,选贡教习。老成练达,爱民如子,莅位一十七载,多惠政”。符御世,“乾隆元年至二十五年间岁贡”。碑文记载了金刚寺历史之由来,建寺之艰难及参与修建的功德主和工匠姓名。由碑文可知:金刚寺废坠百余年,由法号为“如果”的僧人主持重建。重建寺庙之历程困难重重,但好在诸多信士的支持,先有“王朝金、王朝栋慨施二亩之地为建筑地”,后有“温泉人士杨开泰、杨建雍慨施常住地计山坡其七十余垧”,及“原任知县冯老爷捐粮六斗六升”。冯老爷既冯同宪,据清康熙宁远志记载,见任,浙江慈溪人,甲子举人,并编辑清康熙宁远县志卷二。凡此种种,均勒与石碑之上,以记不朽之功德。落款处有施常住地者、施地基者、成碑者以及刻碑年月岁次,均有清晰记载。

金刚寺碑正文为楷书,虽立碑于清代但打破了以往柔媚传统。全碑取法唐楷,结字方整,中正平和,严谨缜密具有庙堂之气;正文气息连贯,布局规整,尤其碑额“功德远志”篆体四字,笔画遒劲质朴,苍茫感和厚重感跃然于碑,展现出雍正年间成熟的刻石工艺,也从侧面反映出宁远县域虽地处偏远,仍有不少能人志士。碑文中提到两任知县,冯同宪和王希曾对建造金刚寺的不同贡献,反应了金刚寺在宁远县域重要的历史地位,诸多信士的捐赠也映射出当地百姓较为安定的生活状况。

金刚寺正殿大门上方有一块楷书匾额,正文为“金刚寺”,匾额上所写书体气势磅礴,笔墨精到,由我省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著名的书画家唐链所题。唐琏(1756—1836),字汝器,号介亭,清嘉庆时皋兰(今兰州市)人,为兰州著名书画家。据传他是金刚寺王家人的外甥。唐链的书法古朴雅健,苍劲有力,绘画气象万千,被时人誉为“小唐寅”。

石碑无言,在庙宇中默立百年,看世事无常,沧桑变化。金刚寺碑不仅将往日建寺场景重现,更是寺院历史的重要见证。金刚寺碑极具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武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新发现,该碑的发现为研究当地宗教发展、民间信仰和历史文化传承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