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13914629N/2022-08866
-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文机关: 天水市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2022-08-08
- 发文字号:
- 发布时间: 2022-08-08
- 标题: 天水市乡村振兴局关于对市人大八届一次会议第28号建议的答复
天水市乡村振兴局关于对市人大八届一次会议第28号建议的答复
张晶代表:
您好!首先感谢您对我市乡村文化振兴的关注和支持。您在市人大八届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振兴乡村文化助推我市乡村振兴的建议”,指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存在短板,乡村文化振兴主体作用发挥匮乏,资金投入不足”三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要强化镇、村文化阵地,培养更多本土人才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地,加大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及管理力度,不断深化‘文化下乡’活动,挖掘对口帮扶、农村产业基地的文化价值,要完善乡村文化动态舆论机制”六个方面的建议,我局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工作,围绕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结合乡村振兴局工作职能和市情实际,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建议事项得到有效落实。现就建议事项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实现全市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这一目标,以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农村文化队伍,大力培训基层文化人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市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成效明显。
一、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夯实。一是全市整合组织、宣传、文化、科技、体育等项目12000余项,整合资金8亿余元,争取省上补助资金1245.5万元(贫困村517万元),硬化体育场地74万多平方米,安装篮球架2000余副、羽毛球架1200余副、乒乓球台1500余副,配发健身器材2600余套14946余件,补充更新农家书屋图书68万余册,实现了2491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二是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县级支中心8个、乡镇服务点113个、行政村服务点2491个,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全覆盖;建成文化馆乡镇分馆123个,建成图书馆分馆123个,基本实现了分馆与总馆服务功能、服务项目基本一致,文化资源互联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三是陆续为1318个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送价值2万元的锣鼓、音响、服装、电子琴、舞龙舞狮等设施设备,为48个乡镇69个村配送了公共文化一体机、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互动播出终端、终端计算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设备。为乡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设施设备保障。
二、乡村文化队伍发展壮大。一是落实了副科级文化站长编制113名,配备文化专干379名,队伍建设向年轻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人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二是建立了一支总量接近4000人的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包括“农家书屋”管理员、非遗传承人、农村电影放映人员、乡村文化能人等,与国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形成了优势互补。全市登记在册的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达293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崭露头角,在全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发展民间自办文化社团4215个,现有团员3万余人,每月开展活动2800多场次,涉及民间民俗文化、戏剧、舞蹈、美术、书法、摄影、刺绣、雕刻等专业,增强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为构建文明和谐美丽新农村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文化人才培训力度加大。一是实施“阳光工程”文化志愿者行动计划、“三区”人才扶持计划,643名“三区”文化人才专项服务工作者下移重心,进村辅导,开展免费培训和精准帮扶工作,年受益群众2000余人。二是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市、县区文艺院团深入开展教、学、帮、带等辅导培训工作,通过扶持引导,全市4200多支有独立活动能力的民间自办文化社团正积极活跃在全市广大农村。三是深入开展群众性广场文化示范惠民演出,做到“周周有演出,场场有主题”,采取专业人员示范,群众参与表演的方式,共举办42场约300个节目,让观众在观看演出的同时学习基本的艺术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四是组建服务小分队进村进社进景区,开展秦腔演唱、舞蹈歌曲、小品快板等多种形式的文艺服务,真正做到了“上门服务”“零距离服务”“面对面服务”。
四、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一是积极争取戏曲进乡村项目,近3年,每年落实项目资金300万元,组织各类戏曲演出团体,深入农村基层,累计演出1800余场次,促进戏曲艺术在农村地区的传播普及和传承发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多年来,积极组织开展“全民阅读”辅导、送图书下乡、基层图书流通等活动,年图书借阅107.8万人次;充分发挥流动舞台车、流动文化车的作用,组织开展基层图书漂流、戏曲进乡村、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活动8800余场次,基本覆盖了全市113个乡镇,累计受益群众约714万人次。三是围绕元旦、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及重大节庆节会活动,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书画交流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3200余场次;举办了广场舞大赛、民俗展演、戏剧公演等文体活动5000多场(次),组织鼓励民间社团、民办及业余剧团等民间文化机构,自编自导农村精准脱贫、乡村振兴题材作品《幸福柳》《南房娃后传》《买牛》等优秀作品500多个,在农村一线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下一步,我们将以巩固建设成果,强化运行管理为重点,继续引导县、乡、村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平台,积极开展各类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一是充分利用流动图书车、流动文化车开展流动服务,统筹调配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让更多的乡村文化能人、文化爱好者成为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和受益者,让懂农村、懂农民的文化爱好者成为农村文化阵地的主人。三是依托重大节庆节会及传统节日,积极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主题性活动,继续实施戏曲进乡村、文化“三下乡”、文化“四进”等惠民服务项目。
最后,再次向您对乡村振兴的建议表示感谢,希望今后一如既往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共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天水市乡村振兴局
2022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