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月气候趋势预测
(一)降水量预测
预计1月降水量偏多1成,为3.8~6.8毫米,1月上旬无明显降水过程,中下旬有低温雨雪时段。如图1。
图1 2025年1月天水市累计降水预测图(单位:毫米)
(二)气温预测
预计1月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偏高0.5℃,其中甘谷、秦安、秦州、麦积为-1.9~-0.4℃,武山、张家川、清水为-3.8~-2.6℃。如图2。
图2 2025年1月天水市平均气温预测图(单位: ℃)
(三)1月主要天气过程
1月28日,全市有一次降雪过程。
未来一月内其余时段,全市各地以晴或多云为主。
二、1月气候背景
1月主要影响天气有大风、寒潮、大雾、雨雪等。1月全市多年(1991—2020年)平均气温为-2.8℃,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5.0mm。1991年以来,1月日最大降水量为6.5mm(秦安站,2003年01月24日);日极端最高气温为17.0℃(麦积站,2014年01月30日);日极端最低气温为-24.1℃(张家川站,1994年01月18日)。
三、1月主要致灾因子(灾种)
(一)地质灾害
从地质条件看:封冻期间,土体裂隙渗水冻结,体积增大,易促使贯通面变形,形成滑坡等地质灾害,呈现出突发性、复杂性的特征。
从人类工程活动方面看:春节前全社会各类建设工程活动强度较12月逐减降低。
从气候方面看:1月气候形势总体较好,但仍需防范低温冰冻雨雪天气。
综上,结合气象部门气候分析预测,充分考虑我市地质条件、地质活动同步叠加和连续性、工程建设活动强度、地表变形扩展效应、地震波及等因素,预测我市1月份地质灾害成灾风险较高。
(二)水旱灾害
1.水情形势。据水文部门监测,2024年12月,全市主要河流径流量较往年同期相比偏少约1成,全市水库蓄水量比往年同期偏少约3成,其中秦安县苏家峡水库因实施闸门改造项目,目前未蓄水;张家川县东峡水库目前蓄水量112.00万m³,与往年同期相比减少约3成;石峡水库目前蓄水量96.09万m³,与往年同期相比减少约4成。
2.旱情形势。农村供水方面,目前全市农村供水工程运行良好,供水稳定。水利灌溉方面,各类灌溉工程运转正常,输水渠道畅通,工程正常发挥效益。
3. 1月份形势分析。从气象水文部门关于2025年1月份形势预测来看,受近期干旱少雨雪天气影响,预计2025年1月份全市主要河道来水与往年同期相比偏少1成;全市水库蓄水量与往年同期相比偏少2成;全市农村供水工程和灌溉工程运行总体良好,供水稳定。
(三)气象灾害
1月是全年气温最低的月份,露天农事活动全部停止,大棚蔬菜进入采摘、收获的关键季节。预计1月中下旬有低温雨雪时段,需做好大棚设施的保温、防风等工作,保障节日期间的蔬菜供应;高海拔山区输电线路可能出现电线覆冰,需做好重点输电线路覆冰监测和线路特巡,及时采取防冰冻、防寒措施;高海拔山区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道路结冰,需对重点路段开展巡查。同时,出现降雪天气时空气湿度大,部分山区路段有雾,能见度较低,公路巡查、应急车辆需减速慢行。预计1月气温偏高,上旬无明显降水过程,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较高,需关注森林和草原火灾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同时广大民众需注意用火、用电安全。
(四)农业灾害
本月我市中下旬有低温雨雪时段,对于设施蔬菜来讲,受强降温、降雪的影响,容易导致大棚设施的损坏、进一步降低棚内温度,对设施蔬菜的正常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各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务必要坚持底线思维,认真安排部署,加强部门协同配合,持续做好防灾减灾各项工作。
(五)森林草原火险
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高温干旱大风等极端天气频发的大环境下,在全市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加大、林草资源显著增长的大背景下,我市发生森林草原防火难度不断增大。一是2024年全年气温比往年偏高,冬季雨雪偏少,林间空气干燥,林间的枯枝落叶干枯,可燃物载量增大,导致森林草原火灾隐患加大。二是祭祀风俗,城区南北两山防火难度增大,民间祭祀用火较多,野外火源管控难度大。三是进入林区、林缘区观赏风景游客增加,加之元旦、春节返乡人员聚增以及面临寒假学生放假等因素,特殊人群管控难度加大。综上分析因素影响发生森林草原火灾概率较高,受火源管控难度较大因素影响,林区林缘区、各县区城郊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局部地方森林草原防火的风险持续增加。
(六)交通安全风险
2025年春运是常态化春运。根据国家研判结果,今年春运期间,营运性客运量将大幅增长,自驾出行占比将创历史新高,群众出行意愿强烈,能源物资、民生物资、春耕备耕等物资运输活动旺盛,营业性客运量和公路网车流量将持续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春运安全应急保障面临更大挑战,交通物流保通保畅面临较大压力,我市预判结果与全国保持一致。
四、1月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
综合分析,天水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等级为中风险,主要致灾因子为大风、寒潮、大雾及森林草原火灾,低温雨雪天气可能引发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如图3。
图3 2025年1月天水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布图
五、防范工作措施
(一)强化监测预警
各级气象、自然资源、水务、农业农村、交运、林草等相关部门要强化信息互通和会商研判, 高度关注气象、灾害体与威胁对象变化,及时通报预测预报成果,第一时间发布预警信号和风险提示,提前优化救援力量和资源配置。密切关注次生衍生灾害风险,持续加强各类高风险区域的监测预警和巡查管护。
(二)做好风险管控
要强化落实灾害应急准备工作,高效指挥调度灾害应急处置。统筹调度属地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社会应急力量和其他救援力量,提前在重点区域预置力量,灾害发生后,迅速组织开展人员搜寻、险情处置、抢修保通等工作。要及时开展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和更新补充,完善应急物资调运方案。要加强防低温雨雪冰冻、应急发电等装备配备,统筹调度通信资源。要立足极端情形,根据灾害特点修订完善应急预案,细化实化具体措施,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三)加强应急值守
各相关单位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加强指 挥调度,保障通讯联络畅通,确保值班人员“在岗、在职、在责”。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实时掌握险情灾情,及时开展研判 分析调度,切实提高信息报送能力。遇到突发事件,第一时间 收集报告救灾情况,快速做好人员疏散和应急处置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