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信史 鉴往知来
—— 评《天水市志》(1985--2010)
天水师范学院副院长 汪聚应
《天水市志》(1985----2010)历时十五年之久,史料厚实,图文并茂,煌煌百万余言。挖掘资源,勾稽历史,考镜源流,编订体例,皆见功力和精神。凡其建置区划、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政理谣俗,与夫人材之消长,物产之盈虚,靡不笔之于册。而矜其仁贤,美其邦族,溢美之辞更见出一片真情流露。细阅其中每一章节,不难发现其特色与价值。
第一,重视史料挖掘,彰显地方特色
天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灵人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建市历史已有2700多年。这里是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等富集的地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散布于各县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无疑支撑着它的鸿富。
《天水市志》虽是对本地区二十五年经济社会历史发展所作的记录,但其间始终有不断的历史文化相连续。对全市自然地理、建制区划、农业交通、文化风俗等的记述,皆能随历史长河尽力求索,一一考辨,展示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厘清其中的流传沿革。一切活文献的历史在这里似乎都不是空洞的叙述。而对一方水土养育的天水之贤达名人,更如数家珍,载记而不漏一。而将人物志分成传略、简介、烈士、列表等形式记述,则足见编者对的创新。这样的撰写态度和情怀,既挖掘保留了极富地方特色的社会历史文化资源,又彰显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可以说,《天水市志》始终没有脱离活的文献,故其所记,皆不是空洞的叙述。因而它的厚实,也更体现在对天水地方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的深细挖掘和特色提炼上,这是编撰史志最为费时费力的工作,也是最见功力的地方。这方面的成绩印证着志书的水平与质量,而其在中华书局的出版,无疑就是最好的名证。
第二,展现时代风采,厘清时代变迁
编史修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绣文化传统,历代重文教,对地方史志亦极为关注。故我国地方志之起源不可不谓早。据史料记载,自周秦以发轫,至宋而大体定型,及清而大盛。地方志的编纂在中国就成为一种持续久、数量多、类型齐全的文化建设工程。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自宋至民国,保留至今的地方志就有8264种,11万余卷。而如今,上自全国,下至省、市、县、乡、村,无不有志。而展现时代风采和时代变迁,既是史志的传统,也是考验编纂者历史意识和时代意识的重要标尺。《天水市志》的编写者,调查事实,搜集材料,考镜源流、编辑印刷等,作者以他们自己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对地方史志的熟悉与热爱,将自己的历史意识和独特的时代感深深渗透在平实的文字叙述中。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1917年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的观点。又说:“历史是活的历史,编年史是死的历史;历史是当代史,编年史是过去史;历史主要是思想行动,编年史主要是意志行动。一切历史当它不再被思考,而只是用抽象词语记录,就变成了编年史,尽管那些词语曾经是具体的和富有表现力的”。他还认为,“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现在的。” 他的理论看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看重历史与生活的联贯。
在《天水市志》(1985—2010)中,这种历史的当代意识非常鲜明。通览全书,凡天水之掌故、区划、建置、农业、户口、土地、山川、风俗、人物、物产,均不难展卷而寻,按图而索。而教化所施,物产之所出,社会之变革,经济之发展、山川之险要,人物之济济,皆了然于中,不难取怀而予也。这其中,编纂者的一个良苦用心乃在于通过略古详今的历时记述,展现改革开放以及当代天水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之全貌,揭示天水时代巨变的历史动因。所以这部史志扑面而来的就是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让人感受到的是今日脱贫致富、实现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天水市民生成就和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
第三,求真求实的史学精神与价值追求
中国自古有重视修史的传统,并将其誉之为大道,特别看重史志的得失兴替之道,教化明理之功。国史如此,地方志书依然。且能互参互补,家国一体。这种史学文化精神,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要求相统一,渗透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而这种求实精神往往与其价值追求相一致。在中国史官文化中,最鲜明的一点就是其秉笔直书、书法不隐的“实录”精神。这里面体现的不光是对史实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史家的价值追求。如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实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价值目标。
在《天水市志》中,这种文化情怀溢于言表。如在确立本志的记述范围时,就本着尊史求实的精神,围绕天水的历史沿革,事出有据,论从史出而不作诳语。深究这本市志中所体现的编者的价值追求,不难发现,有四个方面是十分清晰的:一是通过这部市志的编纂,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天水市二十五年历史文化资源的全面挖掘整理和保存;二是为天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三是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乡村自然文化旅游,提升天水魅力文化建设添油助力;四是让《天水市志》成为宣传天水、认识天水、开发建设天水,让天水走向全国的思想文化资源宝库和亮丽名片。
第四,思想性、地方性、资料性相统一,存史、资治、教化为一体
稼穑艰难,笔耕不易。《天水市志》资料翔实,体例完整,凡四十一编,五十多章,融图、表、志、传于一体,寓存史、资治、教化于其中。恪守史实,与时俱进,全而不乱,杂而不芜。览其志目,固知一市之文献有证矣。就一市之社会历史文化而言,已是宏幅巨制。而作者在建编立章上,视野开阔,以体现开放包容的态度,同时也便于应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变迁,能够贯通古今。在编写方式上,作者吸收史志编写之长,融传统的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为一体,以志为主,述、记、表、传、录为辅。以平实叙录为主,多述而不论。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尊重史料,又与时俱进,恪守地方志编纂的原则与要求,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相统一。实事求是地记述了天水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与现状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直述成败得失,不避失误挫折。正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和原则,《天水市志》所体现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真正做到了保存地方历史、提供治理借鉴、促进教化育人功效的目的。
总之,《天水市志》直述史实,朴实严谨,是一部继承与创新互见,地方性性与资料性统一,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包容的成功的地方志书。它的编写出版和发行,不但能够增强天水的文化自信,激励天水儿女爱市爱乡,而且也足以让外界认识天水。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编者为天水人民乃至天水学术界做的一件大好事。
当然,作为一部地方市志,也不免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史识不足,内容上存在冗长枝蔓和详略方面的欠缺。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铸就信史,鉴往知来。衷心祝贺《天水市志》(1985—2010)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