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志鉴编修 > 修志指南 > 正文

《天水市志1985——2010》书评__肖川

发布日期: 2021-01-06 08:41
信息来源: 天水市地方志办公室
字号【

《地方志》编撰的典范

                ——我读《天水市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进会会长   肖川  

  

  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人们的共同记忆。《地方志》就是记载历史、传承文明薪火的一种努力。我手头的这套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天水市志》就是难得一见的属于《地方志》的珍贵出版物。

  甘肃省天水市作为一座有着8000多年文明史、3600多年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富,方志文化源远。《天水市志(1985-2010)》分上下两册,41篇共300余万言。它门类齐全,内容丰富,采编审慎,呈现了天水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沿革变迁,详细记录了全市人民在推进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各个层面的代表人物,真实载录了全市人民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极具资政、存史、教化功能。也为了解天水、认识天水、研究天水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市情资料,为展示天水、宣传天水、推介天水提供了重要窗口。

  掩卷沉思,概括起来有这样四点感想:

  一、《天水市志》是恢宏的历史画卷,它完整地反映了天水市在25年的峥嵘岁月中全面的社会进步。它包含“概述、大事记、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军事法治、商贸服务业、艺文、文物、民政、民族与宗教、方言民俗、人民生活、人物”等13个主题,全面且详尽地展示了天水市25年的社会变迁和发展风貌。天水市人口370万、有33个民族。1985年由“天水地区”改为今天的“天水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辖2区5县。天水市持续实施“农业稳市、工业强市、商贸活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的战略,先后被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这些都是值得全市人民自豪与骄傲的。

  二、《天水市志》为天水市今后的社会治理与文明进步提供了有益的镜鉴。《市志》中众多的史籍资料、风景名胜、山沟地名、遗址遗迹、传说故事、习俗禁忌、碑文墓志、出土文物等文化遗产见证着天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25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教育优先的基础地位不断强化,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良好的法治环境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一批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机构和学术团体相继建立,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地方史志、语言和教育科研课题等方面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这些都为天水市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天水市志》为文明薪火的传承保存了重要的历史信息。比如对贫困人口生活环境的描述与记载:“居住在境内高寒阴湿、干旱、半干旱、浅山区等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村人口,95%以上属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人口比重高达70%以上。造成改变贫困面貌缓慢和出现返贫人口的原因是基础条件差,抗灾能力弱。”(575页)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贫困县都已摘帽,表明了扶贫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市志》第四十一篇《人物》中立传记述的是各个行业领域已逝世人物,收录59人。简介记述以先进模范为主,收录517人。列表记述省部级表彰的先进分子、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收录1021人。表现了天水市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名人荟萃。那些幼年或少年时代在天水长大的而今事业有成的天涯游子,看到自己的名字和事迹在《天水市志》上的记载,不仅仅有自豪,还会有对故乡一份更温暖的记忆以及回报故乡养育之恩的热忱。

  最后,整部《市志》对于全市在二十五年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进步、成绩有比较充分和翔实的记录和肯定。这二十五年内,在整个天水市范围内所遭受的自然灾害、道路交通事故、决策失误等也会难以避免。如果也能在此一一记录,会给我们的后人留下更具借鉴和警醒价值的信息。

  我坚定地相信: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与这个地区的人们对文字、对文学、对文化、对文化人(读书人,智识分子)的尊重息息相关。《地方志》的编撰,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人们的历史意识,也表达了这个地区的人们,尤其是文化人,对美好未来的乐观期待。我相信,若干年后,卷帙浩繁的《天水市志》,将垫高天水市民(尤其是这块土地上的决策者)遥望的视野,为这块土地上人们的幸福生活添砖加瓦,并在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更相信赓续历史文脉,接续未来的《天水市志》将会为使天水市建设成为经济更加繁荣、城乡更加美丽、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良好的宜居城市,续写出新的盛世华章。